雷火竞技app侗寨飘茶香
惊蛰后,春雨催生万物,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茶园正渐变为新绿之色,恩施玉露在春风中蓄势待发。
恩施玉露色泽苍翠绿润,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新,雷火竞技登录其独特之处源于传统的蒸青之法。在芭蕉侗族乡黄连溪村的山顶上,有一座俯瞰漫山茶园的恩施玉露源头文化馆。馆中记载,恩施玉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相传其创始人蓝耀尚在黄连溪村自垒茶灶,沿用唐朝蒸青工艺始创“玉绿”。
1938年,中国茶叶公司建立恩施实验茶厂,杨润之率领技术工人改良优化制茶技术,玉绿也更名为“恩施玉露”。
“相传蓝耀尚偶然间把摘完茶叶的簸箕放在灶台上,茶叶不小心被蒸熟了,他舍不得扔掉,便制成了茶,结果发现味道很好。”馆长曹乐书讲述了这段有趣的故事。虽历史悠久,但茶香经久不绝,1963年,恩施玉露第十代传承人杨胜伟在从事茶学研究中,确立了恩施玉露的传统制作技艺理论体系。
“2022年,这项制作技艺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曹乐书一边推动着老式半自动木制揉茶机器,一边介绍道,“以前我们这里家庭条件好的,就是用这种揉茶机器。”
“机械制作保障了茶叶的品质,以前需要时刻关注火候,现在只需在操作间设置好程序和标准温度。”文化馆内有一套完整的机械化生产流程设备,操作间里展列了16道现代工艺工序。
“鲜叶摊放,再蒸汽杀青,冷却回潮,风选”曹乐书熟练地介绍起这16道工序。她是恩施玉露手工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一代代表性传承人。
“最初制茶工艺通过蓝氏家族内部传承,现在是师带徒的社会传承方式。”曹乐书说。机械化并没有让手工技艺被遗忘,制茶师依然会根据客人的需求制作手工茶。
黄连溪村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降水充沛,村民多以种植茶树为生。2007年起,茶产业成了黄连溪村的支柱型产业。
“全村茶园面积达5500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3200亩。村里有19个茶叶加工企业,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招商引资。”驻黄连溪村范煜说。目前,润邦、芭山等茶企开拓了茶叶出口业务,恩施玉露已远销非洲。
“我们把茶树叫作摇钱树。新茶在每年3月左右上市,清明节前后就有茶商来收茶,茶市非常热闹。”芭蕉侗族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绍勇说。
新叶一出,村民与时间竞速。最早的嫩叶品质最佳,采茶、收茶成了村里最热门的事。
“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忙着摘茶,摘得快的村民每天可挣200余元,周边的村民也会来这里摘茶叶。”张绍勇说。
最早采摘下的恩施玉露是特级茶,按照时间往后推移,分为不同的等级,价格也不一样。
“茶厂有25名员工,其中做手工茶的工人有8名。”御景茶庄茶艺师蒋晓年说。御景茶庄于2008年建厂,如今规模不断扩大,茶叶基地共681亩,每年产能达100吨,全国网点销售突破200家。
村民经营的小茶厂也在不断扩建,永宏茶厂就是其中之一。该茶厂每年产值达200万元,工人多是周边村民,每月工资最多发放8000元。
“近几年,灯笼坝村的茶叶不断增产,村里购置了杀虫灯、黄纸板,免费为村民驱蚊。”灯笼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宗恒说。村民每年从3月起开始采茶,直到9月底秋茶下市才结束,收入稳定,全村有6000余人通过种茶、采茶致富。
新的发展要求及新消费形势下,恩施玉露如何焕发新的光彩,有着怎样的发展新趋势?
品茶、赏花、打卡拍照形成一种新的游玩方式。“每到杜鹃花开的季节,便有很多游客来恩施玉露源头文化馆拍照、品茶。”曹乐书说。
每到采茶季节,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便会开展采茶和手工制茶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年轻化、创新化、潮流化正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恩施玉露也不例外。去年,恩施玉露与饮品品牌合作,推出联名奶茶、瓶装饮料和啤酒。
风景秀丽的茶园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踏青目的地,人们购买创意十足的茶产品、置身新颖的品茶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茶文化多元业态正助推恩施玉露蓬勃发展。